• 回到顶部
  • 88888888
  • QQ客服
  • 社群二维码
首页    院校资讯    韩山师范学院    我与母校韩师的故事|石板路边的声音——回忆我的老师们

我与母校韩师的故事|石板路边的声音——回忆我的老师们

创建时间:2023-10-15 14:12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 

石板路边的声音

——回忆我的老师们

 

张小燕

 

 

到潮州,应该踏着石板路,感受古城的韵味。

对韩师,那日日走过的石板路,陪伴着韩园往事,时时浮现。

暑假,点开师兄的推文《滋兰成九畹,岁月可鉴心——恭贺郑群辉教授荣休》,读着里面的文字,往事如书,一页页翻开。

 

 

 

对于郑老师,我只是他众多学子中的一个,并不出色,他的印象中并没有我。在推文后面的视频里,郑老师说着退休感言,他的声音一如当年洪亮,笑容也很好,岁月确实让样貌有了变化,但当年的风采、神韵还在,亲切自然。熟悉的声音,恍惚间似乎把我带回当年的课堂,关于郑老师的两个画面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。

一个是郑老师上课的情景。印象中郑老师上的是《文学概论》和《美学》。他的声音不高,神情有些高傲,似乎不怎么爱搭理我们,但课上得很好,很有吸引力。在我们年轻人的心中,中文人就应该如此,清高而富有才情,有些傲气。记得一节《美学》课,内容是对称美,郑老师将我们带到市内的开元寺,结合里面的佛像让我们感受其中的美,谈论中国人的审美观。记得当时步行回校的路上,我们一直在讨论关于美的话题。这种真实的情境教学,是很符合当下的教学理念的。

一个是课下在郑老师家喝茶聊天的情景。与课上的高傲不同,课下的郑老师亲切和蔼,善言而热情。不知道是什么缘故,我们班同学大学时与大多老师的关系都不错,到过不少老师家讨茶喝。《唐宋文学》的班主任赵老师家、《当代文学》的黄老师家、《古代汉语》的姚老师家、《先秦文学》的陈老师家,等等,这其中就有郑老师家。如今想来,还是有些奇怪的,我们怎么会到高傲的郑老师家去的呢?不记得当时谈论了什么,但印象中气氛很好,同学们自在随意,老师微笑颔首,亲切温和。想起当下,不少学生说起自己在大学除了课上几乎很难见到老师时,不禁深感庆幸。

喝茶聊天结束后,绕着篮球场边的石板路,我们继续着话题,缓缓走回宿舍。

 

 

 

大学老师黄景忠是这样评价郑老师的:“每个大学中文系大概都会有几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有传说的老师,群辉兄在韩师中文就是为数不多的有个性、有才华、有故事的老师。”我认为,这个放在黄老师身上也很合适。印象中,黄老师也是中文系里深受学生喜爱景仰的一个。他与郑老师不同,他儒雅、谦和、气定神闲。他的课如行云流水,缓缓流淌,沁人心脾。

记忆中他的课都很好,很受同学们喜欢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围绕张洁小说《爱,是不能忘记的》的讨论课,已经忘了讨论的话题,只记得老师儒雅地站在旁边,看着热烈讨论的我们,并不做过多评点,只是适时引导、点拨。课后,他把我们的发言稿整理出来,刊发在学校的学报上。记得当时的课堂气氛很热烈,同学们都踊跃发言,现在想来,这不就是当下倡导的“以学为中心”、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吗?

黄老师家的茶我们也喝过。茶的味道已经忘记,但黄老师把我们送出家门的场景却很是清晰。

当时黄老师的家是在往山顶操场的石板路边,似乎是在三楼。喝完茶告别时,黄老师开门,送我们下楼,款款地和我们交谈,语调平和,目送我们离开才返身上楼。在老师款款的话语中,在淡淡的茶香里,关于小说、关于人生,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。

2021年冬,黄老师因为省“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”培训学员走进乡村教育活动来到我们学校。多年未见,他依旧当年模样。当天晚上,韩师毕业、在不同单位任职的中文系学子相约到酒店拜访黄老师。别后畅谈,没有主题,但话题不断。似乎不是师生相逢,而是挚友再见。岁月轮转,洗不去黄老师当年的风采,反倒更显质朴。从酒店出来,我们感慨道:“当老师能当成这个样子,也是无憾了!”

 

 

 

想不起韩师的石板路是从哪里开始,似乎到处都是,篮球场边,食堂前,图书馆的斜坡……而通往山顶操场的那条是最喜欢的。顺着山势,一块石头,一块石头铺成,穿过图书馆的天桥,绕过化生系、物理系,山间是艺术系的红楼,我们踏着石板,缓缓走着。在这里,我们不仅拜访过黄老师,也还拜访过陈新伟老师。

陈老师是个有点古怪的老头,教我们时似乎他已有了些年纪,头发斑白,印象深刻的是他爱穿一件白衬衫,冬天也如此,他告诉我们,天气开始冷时不要太早加衣服,要提高身体抵抗寒冷的能力。

陈老师上书法课和古代文学,书法课上得不多,古代文学主要是讲诗词,他给我们讲平仄,讲韵律,让我们自己填词。记得我当时填了一首,他和了两首。但填的是什么内容,陈老师和的是什么,已经全然没有了印象。因为当时都是纸质作业,也已无处可寻。假如有今天这样能长久保存的记录方式,该有多好啊!

陈老师家的茶我们也喝过,他的家就在通往山顶的石板路边,在斜坡边。记得他家的楼是红砖砌成的,要进去得过一个小拱桥,拱桥边的阳台上种了不少兰花,他向我们介绍兰花,谈诗词,谈生活。我们以为冬天也不爱多穿衣服的他身体是健壮的,也必然是长寿的,但听同学说他多年前已经去世,不由得万分感慨。但我相信,他激昂的表情,他的谆谆教诲,每位被他教过的学生都不会忘记。

 

 

 

穿过西边的韩文公祠,踏着石板路,拾阶而上,继续前行,有我们班主任赵老师家、教明清小说的杨老师家,赵老师为人豪迈,有盛唐文人风范;杨老师为人内敛,文静低调。我们都曾到他们家中畅谈文学,描绘人生。

如今,韩园已经分为东、西片区,相较而言,西区显得有些破旧,老师们也早已搬出了校园。但石板路还在,篮球场旧了,房子破落了,但石板路依旧平整、坚硬。踏着石板路,岁月的声音依旧清晰。中文系四年的学习经历,让我的心中立下了中文人的标准:心怀天下、热忱踏实、正直、有骨气,当然还可以有点傲气。我想,只要这承载岁月的石板路在,那韩园里的师者传承就还在。

 

 

 

人们都说,教师是孩子成长路上的“引路人”。确实如此,但我觉得,教师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奠基人,正如韩园的石板路,朴实、方正、坚硬,铺就了一条条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。老师们的言传与身教,成就了一代代韩师人的未来。

离开韩园二十多年了,但那石板路边的师者形象依旧清晰!在母校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,祝福母校韩师继续葆有育人初心,虽古朴宁静,但声音响亮悠长。

 

 

 

 
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 

作者简介

  张小燕,女,1974年12月生,广东揭西人。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届毕业生。高中语文高级教师,现为揭西县河婆中学副校长,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兼职导师,揭阳市学科带头人。曾获得揭西县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,揭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、广东省五一巾帼奖等荣誉称号。

 

 

 

 
 
 
 
 
 

 

 
 

   编者按:百廿载筚路蓝缕,百廿载硕果繁香。2023年10月20日,韩山师范学院将迎来120周年华诞。我们将陆续刊发“我与母校韩师的故事”系列文章(校友一视同仁,文章不分先后),分享广大校友忆韩园求学事、叙挚友同窗情、感师长教诲恩、记同事奋斗谊……校友们与母校的故事将激励新时代韩师人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。

 

 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
-韩山师范学院新闻中心-

来源 | 宣传部

排版 | 凌梓桢

初审 | 李喜镟

复审 | 蔡焕杰

终审 | 卢裕钊

留下你的“赞”和“在看”

  把它分享给朋友吧!

 

收藏
收藏

插本百科

考试大纲

报考指南

考试简介
报考条件
报考材料
报考流程
考试时间
考试科目
体检时间
录取分数